江宁两实践入选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 深化乡村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2023-08-16 14:20:12     来源 : 南京日报

民政部近日编制了《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选编(第一期)》,从2022年“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全国70个试点县(市、区、旗)报送的若干创新实践中选编52篇例,作为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广。其中,江宁区《拓宽渠道深化地名文化挖掘》和《实施地名全生命周期管理》两项创新实践入选,是我市唯一上榜区。

近年来,江宁区以“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南京市新时代和美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现代江宁、和美乡村”的发展理念,创新乡村地名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创区级非遗保护先河等,推动乡村地名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全省率先全生命周期管理,乡村地名“一管到底”


(相关资料图)

近日,江宁区“陶田圩路”“焦东村路”等一批无名的乡村道路通过地名申报、审批流程,正式启用新地名。这是该区启用“江宁区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以来,通过实施地名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乡村无名路定名的第五批次集中命名。

“江宁区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是江宁区民政局自主研发的新系统,于2022年初正式启用,旨在通过大数据管理,实现地名管理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在新系统助力下,该局地名办工作人员可从地名命名需求开始,对乡村地名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本次新命名的“陶田圩路”为例,工作人员利用管理系统,将城乡规划图、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图以及天地图等互联网地图进行叠加比对,很快查找到“无名路”,进而协同属地街道开展地名命名申报。此后,系统还将该地名的命名、更名、调整和销名全程进行跟踪管理服务,“一网到底、一管到底”。

此举一举改变了以往乡村地名管理中,因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规划建设在前、道路命名在后,存在“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现象。

利用该系统,江宁区将辖区内自然地理实体、农村居民点、道路等乡村地名按街道分类别导出整理归纳,协同各街道进行核对。通过核查,该区发现试点区域内还有36个农村居民点未设置村名牌,除部分村庄因拆迁等原因已无设置必要外,还需增设15块,12块村名牌设置不规范;“有路无名”乡村道路20余条,153条乡村道路路名牌有待完善,14条乡村道路路名牌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全部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改。

江宁创新实践得到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充分认可,称“此举提升了地名信息化服务能力”。

江宁佘村美景图。张洁华摄

开创区级非遗保护先河,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乡村地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同样值得关注。对此,江宁在全国率先将老地名纳入区级非遗保护。

全域1561平方公里的江宁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与上元县同为南京城的母县。因而其地名遗产也极其丰富,像湖熟地名或可溯源至吴越文化,秣陵、丹阳为秦置郡县名称等。但在市级非遗“南京老地名”中,纳入其中的江宁老地名数量较少,仅有19个,与江宁区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并不对应。

因此,江宁区民政局主动作为,提出将江宁老地名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2016年,该区组织地方文史专家和高校学者编写《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江宁老地名》,同时还撰写近4万字的50条老地名释文,收集图片近300幅等;2019年,“江宁老地名”正式成为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50个老地名纳入非遗保护名录,进一步扩展了地名文化保护空间,江宁成为全国首家将老地名纳入非遗保护的区县。2022年—2023年,江宁区编制了2批《江宁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6个地名列入区级地名文化遗产。

在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工作中,江宁区通过加强基层调查采集、开展专业研究考证、获取社会资源等方式拓宽工作渠道,搜集整理了“杨柳村”“杜桂”等一批古村落地名的来源与演变,不同时期古代地图等一手宝贵资料;出版了《印记·江宁非遗地名》《江宁地名掌故》《江宁地名文化图册》等图书;征集了反映江宁的山川河流、街道小巷、民风民俗、文化古迹、历史名胜的优秀历史地名和现今地名故事21篇,通过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留住乡村的“根和魂”。

麻田路老地名石刻。李伟摄

因地制宜“复活”老地名,焕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地名管理和服务中,老地名的“活化”最牵动人心。

今年3月,江宁区湖熟街道西起宝塔南路,东止青赤路一段长6900米、宽4米的乡村道路被命名为“渔笛路”,这是“湖熟八景”自1881年被提出142年来,其名称首次被融入当地地名命名。

老地名的活化利用,一直是业内高度关注的话题。但具体应如何“活化”,既保留历史底蕴又体现时代风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渔笛路”的活化、使用打造了新样板。“湖熟八景”最初实为“梁台八景”,其组诗最早见于光绪七年5月13日的上海《申报》。其中,“秦淮渔笛”描述的是,湖熟的母亲河也是秦淮河的北源——句容河上风光旖旎,河中鱼虾鲜美,渔民们傍晚满载归来泊于灵顺桥下,把酒畅饮、吹笛助兴。新地名“渔笛路”因位置恰好处于“秦淮渔笛”旧景中心位置,因此借用“湖熟八景”传承历史文化。

江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老地名作为历史见证、文化标志和风俗符号,记录着乡村演化变迁的各类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文献价值。活化利用老地名,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因此,该局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老地名活化利用的“最佳”途径——因地制宜、就近移植复活,突出原地、原址和人文传统原生态的“复活”,成江宁老地名“活化”优先选择。近年来,江宁新命名“东流佳苑”“元上新村”“风雅花园”“府里庄路”等一批新老传承的地名。

下一步,该局还将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在乡村振兴框架下的有为和可为,进一步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把更多极具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使地名文化逐步深入人心,为文化江宁的整体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江宁龙尚村俯瞰图。王斌摄

来源:南京日报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